查查一下
广告横幅

花499元拿一手信息 社群收入超500万 每天有上万人靠“信息平权”炒股

时间:2025-04-28 14:21:01 标签: 6 0

  小米是Long China第二棒接力、黄金至少达到4000美元、比特币凭什么值10万美金……

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消除信息差”正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。蓝鲸记者调查发现,近年来一群自诩为“信息平权先锋”的财经大V,打着“打破金融信息壁垒”的旗号,构建起一个流水超500万元的付费社群。他们以499元的年费为门槛,向投资者提供“海外机构研报”等信息,背后却屡踩监管红线。

  499元进群拿一手信息

  信息平权卖的到底是什么?

  在了解这个社群之前,首先需要知道什么叫信息平权。

  信息平权是指所有人在信息社会中享有平等获取、利用信息的权利和机会,旨在打破信息壁垒、消除信息鸿沟。简而言之就是让公众平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。

  近年来,一个名为“信息平权”的公众号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。

  该公众号注册于2023年9月,平均阅读量在4万左右,日常推送内容多为财经类信息解读,从、谷歌,从小米到寒武纪,从铜缆到黄金,但凡涉及投资热点话题无一不在他的推送中出现。

  在点击关注后,公众号后台推送了一张新人入群立减200元的二维码,优惠后的价格为499元。支付了费用后,蓝鲸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加入“信息平权”知识星球社群。

  该社群主理人名为“Jason”,也是“信息平权”公众号的号主。平台信息显示,“Jason”拥有“对冲基金、Family office、并购基金,10年从业经历”等众多标签,但即便如此,“Jason”依旧称“自己一般般,但身边一众大牛”。

  记者发现,该社群大量盗用搬运海外研报等内容。

  例如,4月7日“Jason”分享一篇“美国研究机构:对等关税的报复与谈判”,内容大谈美国关税对全球的影响;

  4月10日分享的“的中国问题”;

  4月22日分享的“黄金突破:追逐还是放弃”“黄金何时获利了结”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几乎每一篇研报上都注有“严禁外传搬运信息平权知识星球”的水印。

  社群主理人引用海外研报,打上自己的水印并收费分享,此举合法性成疑。法律界人士指出,未经授权传播此类研报涉嫌侵犯著作权,若涉及敏感金融数据,还可能违反《法》。

  粉丝疯狂追捧,社群流水超500万元

  “信息平权”变“信息特权”

  事实上,过去几年里国内越来越多券商开始重视研报侵权问题。

  2016年6月,、海通证券等5家公司向国家版权局投诉“上海汇智赢家网”和“计算机软件汇智赢家”未经授权,擅自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权利人的金融信息研究报告,并通过向用户收取有偿阅读服务费的方式获得经营收入,严重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。

  与上述案例相似的是,“信息平权”主理人未经授权便大量搬运海外研报,甚至直接盗用研报观点在公众号上引流,在知识星球上构建付费社群,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原创机构的合法权益,更破坏了行业生态。

  但即便如此,Jason所分享的内容仍然受到粉丝疯狂追捧。

  那些花费499元年费加入社群的投资者们,如饥似渴地研读着这些“海外权威研报”,将它们奉为投资圣经。在社群的讨论区里,随处可见热烈的技术分析、估值辩论和买卖建议,仿佛这些盗搬的文件真的蕴含着财富密码。

  不少投资者反馈:“这钱花得值,甚至还有人要提前续费。”

  截至发稿,信息平权在知识星球显示已邀请11912人加入,按499元年费计算,流水达到594万元。

  在付费后,蓝鲸记者又被拉入一个名为“信息平权”微信群,短短一天时间,群内人数便上涨到200多人。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群,助理透露:“另外还有多个类似的群,群里也会不定时发布研报类信息,信息平权的消息都很新。”

  一位知识付费业内人士对蓝鲸记者表示,信息平权的本意是降低信息不对称,而不是制造新的信息特权。此类付费社群实质是“将公开信息私有化,再高价出售”,与真正的平权理念背道而驰。

  无证点评市场

  跟风炒作热点

  记者调查发现,“信息平权”社群的违规行为远不止于盗搬海外研报。这个打着知识分享旗号的付费社群,实际上构建了一个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产。

  在平台简介上,社群主理人“Jason”自称拥有十年金融从业经历,但记者查询发现,社群关联企业为上海平權信息咨询有限公司,成立于2024年10月,法定代表人为张国贤。该公司并非正规的投顾公司,更无相关资质。

  根据《证券法》及证监会相关规定,向投资者提供证券投资分析、预测或建议等直接或间接有偿咨询服务,均需获取中国证监会的业务许可。无许可资格的机构或个人提供此类服务,便属于 “非法荐股”。

  然而,该社群却频繁利用海外研报炒作市场热点,以分享信息的名义点评资本市场。

  今年3月,经济日报就曾发文《对症下药治理股市“小作文”》,文中提到,资本市场是信息市场,一张来源不明的截图、一句捕风捉影的对白、一段真假难辨的视频,常常就能搅起市场风云,左右个股涨跌。披着“内部消息”“专业分析”的外衣,“小作文”往往还与非法荐股、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,背后埋伏着一套“造假—传播—收割”的产业链,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,扭曲市场价格形成机制,侵蚀资本市场诚信根基。

  当前资本市场正在上演新型信息操纵戏码,一批所谓金融大V通过系统性搬运海外研报、炮制行业热点,善于在情绪共鸣的方向“吹票”。

 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消除信息差”成为一门暴利生意。真正的信息平权,不应是499元买来的“内幕”,而是市场信息的公开、透明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警惕暴富神话",回归理性分析,或许才是避免被收割的第一课。

(文章来源:蓝鲸新闻)

天天查作为开放的资讯分享平台,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天天查平台立场无关,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。如若转载请标注文章来源:天天查。